大足:11萬“雕客”闖出大市場
已是晚餐時間,大足區職業教育中心石雕藝術課堂里,卻依舊有一盞燈散發著昏黃的光。
燈下,56歲的姜云海正細細打磨著一件石雕作品,“學生的作品,還差點火候……”
從17歲自學雕刻到46歲成為石雕藝術課堂的一名老師,姜云海也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學徒、學生已成長為“大足雕客”,用一把刻刀雕刻世間百態。
作為一名“大足雕客”,他和活躍在全國10余個省市及全球9個國家和地區的11萬余名“大足雕客”一起,傳承弘揚著石雕匠人的工匠精神,用刻刀講述著大足石刻的千年故事。
技藝傳承 人才培育
——從家傳式學徒制到院校專業培訓
北山摩崖造像,是大足石刻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生長于北山的姜云海來說,近萬尊北山摩崖造像是他學習石雕技藝最好的老師。
“天天看,就想著自己能不能也雕出那么好看的造像來。”17歲時,姜云海開始嘗試在石頭上雕刻東西,“中間也跟過幾位師傅,學習了很多技巧。”
如今,身為重慶市工藝美術大師的姜云海,正與蔣根華等大足老一輩石雕匠人一起,將畢生技藝一點一點傳承,“石雕藝術課堂就是一個傳承石雕技藝非常好的平臺。”
“大足石雕匠人的傳統培養方式一般是家傳式或學徒制,無法滿足石雕匠人培育和行業升級發展的需求。”大足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蔣仕惠介紹,2011年,大足職教中心設置石雕石刻專業,培養專門人才。
“我們都會老,但石雕技藝不能斷代,培養新人是我們的責任。”在姜云海的課堂上,除了傳授傳統石雕中常用的浮雕、線刻、圓雕等技藝,他還會根據學生的愛好進行分類指導,“有的學生擅長山水,有的擅長雕刻動物,分類一對一指導,才能讓學生在提高雕刻技藝的同時,提高對石雕行業的興趣。”
為了加強學生學習實訓基礎設施建設,大足石刻文創園投入專項資金500萬元專門建立了大足石刻文創產業公共實訓基地,打造石雕石刻培育機房,為學生提供石雕技藝專項實訓,每年培育三年制中職學生1000人。
不僅如此,大足石刻文創園還與四川美術學院造型藝術學院簽訂教學研創實踐基地,采用“高校+園區+工匠”的培育模式,吸納高校藝術類學生到園區接受國家級石雕石刻及工藝美術大師的專業培訓與實踐熏陶,每年可培育中高級雕刻人才500人以上。